本研究〈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旨在探討台灣如何突破國際政治藩籬,是故,如孔子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從縱軸回顧20世紀台灣史—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屹立不移,再檢討現存的「反道德行徑」—例如食安及權錢掛勾等等的問題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進而橫向剖析改善之道,以期解決台灣的困境。
由於我國國際政治情況殊異於其他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當然不能自外於世界;但如何迴避國際政治的轄制而能找到出路?則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台灣人民曾經經歷過各式的殖民統治、高壓統治,亦經歷過白色恐怖統治的歷程,終於在1996年能用自己的選票選出國家最高領導人,邁進民主開放的社會,如同巴柏(Karl Popper, 1902-1994)所言:「開放社會必有其敵人。」當前台灣社會從食品安全問題,拉出長串的衍生性問題,也突顯出金權掛勾的嚴重性,其後果則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不確定及不安感加劇,既得利益者依然故我地予取予求,在其位者不謀其政,提不出合宜的公共政策,導致台灣的海島型經濟面臨了嚴峻的考驗。
21世紀已經進入第15個年頭,2015年開年,短短一個月內,重要的內閣閣員紛紛辭職(包括交通部、國防部、國發會、國安會、陸委會等),被評論為「宛若流水席」般的內閣。公部門如此動盪,國家機器怎能運作裕如?直令關心國家前途者憂心忡忡。21世紀是個網路資訊科技掛帥的時代,主管部門卻在無垠的網路世界裡迷航,主政者居然不知台灣是資訊大國,台灣不僅科技地位領先許多國家,某些如今廣被應用的法案與政策,更是在1990年代利用我國少數參與的「區域型跨國組織」倡議而成者。
子曰:「為政以德。」公元兩千年以降,台灣人民逐漸產生失落感,1990年代左右出生者,如今皆已成年,卻驚覺到似乎被剝奪了什麼東西?進而發現距離「希望」遙遠,探討原因竟然是主政者「不務政業」,無法圓滿人民的需求;2014年3月,從學運開始,到11月的九合一地方選舉,處處彰顯人民需要有德的政府。
回顧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台灣人民在歷史的轉折點,錯失了其他被殖民地所有的機會;反倒是,陷入可怕的兩岸對峙狀態,國共戰爭竟然延伸到台灣來,而無結束的跡象。風雨飄搖的1970年代,台灣人民在政府轉向的關鍵時刻,不計前嫌地配合政府政策,落實公共建設,促成台灣在1980年代經濟起飛。台灣社會充滿生命力,台灣製品充滿競爭力。在1950年前後出生者,恭逢盛會,成為今日台灣前途的主導者。不幸的是,如今食安問題暴露出各式各樣「不道德」的問題,對這些主導者重新審視,也促成公民意識的覺醒。
公民開始懂得運用難得的開放社會,經由民主選舉制度,期望台灣的改變。網路資訊社會產生天涯若比鄰的現象,國際間發生的事,瞬間穿透時空,無遠弗屆;國際關係變得比往昔更為敏感。國際關係原可分為「外交關係、文化關係和經濟關係(包括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有時加上「軍事關係」;國際關係也可分為「雙邊關係和多邊關係」,雙邊關係斷絕後,多邊關係仍可繼續進行,而且更有必要。國際關係也可分為「政府關係和民間關係」,台灣比他國更需要運用「政經分離」的國際關係。
1949年,國府轉進來台,在台灣建立起中華民國政府的全部功能,惟統治領土在台澎金馬領域;贏得大陸統治權的中國共產黨,經過長達22年的努力,終於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UN)安理會的席位,台灣的國際政治空間則被徹底壓縮。只是,台灣出現了善治的領導人,認為在兩國斷絕外交之後,其他關係並非沒有維持的可能,而運用智慧先解決內憂,再以台灣的經濟表現,經由點的突破—例如「國民外交、產業外交、城市外交」等,串連成線,建立「實質的」國際關係,在國際的夾縫中求生存。台灣在艱困的年代,能夠屹立於世,是付出相當多的犧牲和忍耐。
2014年318學運時,人民對於被視為簡單的「兩岸雙邊貿易協定」,表示疑慮;政府卻未能如同往昔善治時代的進行溝通,島內的對抗越演越烈。在民主開放的社會,主政者握有公權力並非就是贏家。台灣從2015年起,除了內憂亟需解決之外,國際關係也因為在美國華府駐美代表處雙橡園的元旦升旗凸顯出來—人民驚覺到台灣居然「身處美中兩強之間難為小」的狀態。未來如何調整國內的問題,進而解決國際困境,鞏固國家地位,形成全民共識,實乃必需。
慶幸的是,年輕世代已經覺醒,在姑息的逆勢中,挺身而出;更有政治人物以當年黃花崗的故事比擬之。台灣的陸地雖然不大,但是在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社會裡,公私部門若能放眼世界,則我們遨翔天地的空間相當寬廣。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因此,必須調整單向思維為「雙向」,充實本身的素質與能力,善用台灣的優勢,慎選合作夥伴,鞏固國家的基礎,就是得道,才能邁向光明的世界大道。
台灣曾經有過成功經驗,被稱譽為「奇蹟、典範」,是故,本研究嘗試從往昔國家領導人和主政者的作為去分析探討,期望從過去的成功經驗,找尋突破當前困境的可能途徑。執政者所制定的政策原本就應迎合民之所欲,尤其是天然資源缺乏又四面環海的台灣,不僅需要恰當的政策,更需要良善治理,以符合新世代的需求。古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本研究亦將分析探討往昔台灣當局的作為—如何安內、再突破外交的封鎖,而非斗室政治思考,善用雙邊及多邊的國際關係,務實地一步一腳印往前邁進。值此歷史轉向的關鍵時刻,台灣必須做好對美國的關係—萬勿鹵莽行動,修正美國外交政策不會大變的想法,掌握機會,勇敢地加入其主導的新興區域組織或協定,為台灣開出路。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部長和領袖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人工智慧、資通訊科技…」等議題和法案;著有「見證台灣四十年、為下一代開出路、公義的經濟社會、社會責任…」等書。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慟失良師 李登輝)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31.html
(心靈導師 李登輝)
郭立昌的論文: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