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資訊社會的發展及其迷思

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在維基百科的定義為:「在資訊社會中,對資訊的創造、分發、散播、使用、整合和操縱,乃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並指出資訊社會被視為「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的繼承,其目標是通過具創意而有成效地使用資訊科技,以取得國際上的競爭優勢;造成這種急劇改變的可能是科技、經濟、職業、空間、文化,或者是以上所有因素的結合。在經濟上相對應的就是資訊經濟,即通過開發知識來創造財富稱之為「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簡稱KBE);有能力參與資訊經濟活動者被稱為「數位公民」。
資訊科學與技術於1950年代快速發展,係因科學家成功地運用數學轉化複雜的物理資料。《第五項修練》作者聖吉(Peter Senge)說:「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恩師佛瑞斯特(Jay Forrester)提出系統動力學,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的發明人,也是建造第一部通用型數位電腦的領導人。」RAM是和「中央處理器」(CPU)直接交換資料的記憶體,可以隨時讀寫,RAM的發明使得資訊的存取變為可能,為作業系統或其他正在執行中的程式之暫存媒介。此外,最重要的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數學教授威納(Norbert Wiener, 1894-1964)的「模控學」(又稱控制論,Cybernetics)理論,夏農(Claude Shannon, 1916-2001)的資訊通信理論,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的高速度計算機的理論與試作。威納於1943年提出了「模控學」的概念,包括學習、認知、適應、社會控制、萌生、溝通、效率、有效性和連通性,這些概念是由工程和生物學等學科延伸來的,但模控學進一步從生物個體或裝置的系絡抽取出來;威納在1948年定義《模控學》為「動物與機器間的控制和通訊之科學研究」,探索監管系統的結構、約束和可能性之跨學科系統研究,包括機械、物理、生物、認知和社會制度,率先把有目的之生物行為賦予機器,為模控學的基本理論奠基,宣告其正式誕生,成為爾後組織論的先驅。夏農被視為數位計算機理論和數位電路設計理論的創始者,開發了定量的通信論基礎,設定資訊通信系統的模型,以「資訊熵」(information entropy)函數定義資訊量(熵代表了在訊號被接收之前於過程中損失的資訊量)把資訊源符號並壓縮,傳訊至受信者的路徑避免雜音介入,減少錯誤的機率,掌握情報的重點,以客觀的工學方法處理資訊轉換與傳送的問題。馮紐曼為腦的創始人之一,率先試作了高速度計算機,提出「內儲程式」(stored program)的觀念,亦即把計算機加入記憶元件,把要執行的程式儲存於記憶體現今的電腦結構都是根據這類模式,包括中央處理器、記憶體元件與輸出入裝置等。系統動力學、模控學和資訊理論是現代資訊科技的理論基礎;經由佛瑞斯特、威納、夏農和馮紐曼等先驅,一步一腳印地開路,人類的文明遂演進至資訊社會。
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isbittt)在1980年代初的《大趨勢》(Megatrends)書中提到:「未來世代有十大變革,最大的移轉(megashift)首推『從工業社會至資訊社會』(from and industrial to an information society)。」其認為資訊社會源於1956-1957年間,這兩年是美國奠基成為工業強權的年度,日本於1956年仍在二戰後的廢墟中重建,也才被聯合國承認。表面上繁榮的美國工業社會,正出現時代結束的警訊(heralded the end of an era),因為1956年美國的白領階級與文員的數量首度高於藍領階級工人,工業化的美國正朝向新的社會邁進,因為在美國史上資訊的工作首度超過產品的製造(for the time in history, most of us worked with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producing goods)。奈思比指出,文職工作者(clerical personnel)的重大變化將在他們工作的地方,而不是他們做什麼?使用終端機和文字處理機器連結數英哩外辦公室的運作模式,未來的文員幾乎可選擇在家裡工作(opt to work at home);而其他工作人員將會創造、處理和分銷資訊給各樣的產業,企業將進行示範應用計畫以完成這個目標。從奈思比的說法知悉:「實體產品的製造是工業社會的主要工作;而在資訊社會的工作,則不一定是『製造產品』(producing goods)。」
1980年代,資訊科技產品在美國研發,重要任務關鍵性軟體程式欲搬到以個人電腦為主的主從運算環境,期望促成電腦小型化;台灣和日本則幫助美國把硬體製造出來。奈思比在《大趨勢》第二章的「高科技/高思維」(High Tech/ High Touch)解說道:「高科技/高思維,是一個我用來形容我們回應技術的方法。每當新技術引進到社會時,必將造成某些情況,必須有一個平衡人體的反應所以若無高思維,則該技術應被拒絕。更多的高科技,更多的高思維。」科技應著重在人性,協助人們從資訊交換的過程中,改善經濟及生活條件,所以應當發展「適當的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但科技專家的努力卻促使奈思比在1999年出版專書,說明《高科技高思維》是人類的透鏡,一種態度:「歡迎保留人性的科技,拒斥侵犯人性的科技。」人類應當有意識地選擇使用的科技,以提升人生價值。奈思比說:「在寫《高科技高思維》探索優生學、DNA歧視、電玩、媒體暴力等問題,就會感到難過、沮喪、傷心,因為看出我們的社會完全被科技壓倒。」
本文研究之「倡議型非政府組織」,原屬草根與在地特性的民間性質組織,係與經濟發展相關的非營利組織;自1980年代倡議「解決失業問題應經由創新產業」的概念,以促進台灣產業升級與社會發展為訴求,其所發展的工具(創新產業)卻與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1997年簽署的第三個網際網路倡議(Third Major Internet Initiative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中譯:全球電子商務白皮書)產生連結,故赴區域經濟組織提案,進而在國際會議形成法案,牽動全球資訊化革命。1999年,國際交流平台決議「公私部門合作促成各經濟體落實電子商務」,督促政府制訂政策,推動相關重大基礎建設,全球在公元兩千年正式進入資訊社會;解決社會問題之使命目標幾乎達成。非實體產品的品目則越來越多,「產品」的定義也越來越廣泛;某些具有能力參與資訊經濟者稱為「金領工作者」,皆成為受益者,但財富集中的現象愈趨明顯,人類陷於資訊社會的迷思(myth)更日趨嚴重。日裔美國社會學家大內(William G. Ouchi)在1980年代初倡導互助合作、共同利益的「M型社會的時代」,竟然淪為「中產階級崩解」的「M型社會」(2006年出版,大前研一著《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可預見的未來,資訊社會將成為一具「加速器」(Accelerator),可能把人類社會帶向未知的未來,利與弊值資人們深思。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各級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等議題和法案。

參考文獻:

郭立昌(201426-29)。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資訊社會的三股市場經濟思想)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0.html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糾葛)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4.html (資訊社會的困境及其改善)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35.html  (第三部門之存在及其發展)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ldinvention.blogspot.tw/2018/04/trd.html (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TRD)
http://apec-experiences.blogspot.tw/ (To Meet the Bogor Goal by TES)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 (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tnews.cc/07/newscon66708.htm (談賴清德反貪腐)
http://tnews.cc/07/newscon63381.htm (ETC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
http://tnews.cc/07/newscon56044.htm (APEC科技經濟政策講師)
http://tnews.cc/07/newscon66479.htm (賴來賴去很方便)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https://lindadin58.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丁玲虹在APEC倡議的虛實整合)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經由APEC為台灣開出路)
https://lcipr.blogspot.com/2019/01/tes.html (電子商店系統(TES)及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