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第三部門之存在及其發展

有關「第三部門」的解釋,一般的概念是「政府」(公部門)和「企業」(私部門)之外的部門通稱之為第三部門。哈佛商學院前資深教授李維特(Theodore Levitt, 1925-2006)在其1973年的著作中說:「政府選擇性的做事(可以做或應該做的),但留下一個巨大的殘留物an enormous residuum而被分成各種方式來進行,處理這殘留物residuum者稱之為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第三部門的存在,往往反映其他部門(企業和政府)的失敗(failure—或譯『失靈』),因其行動造成的負面後果,和一般性的意外必須充分地被關注。」又說:「我們如今看到第三部門的工作已普遍且大量地悄然開展,全新的第三部門機構已經出現,支持藝術活動、預留土地保護區否則可能會發展為謀取私利;現在新興的第三部門之目的主要在改變機構之間的磨擦,它並不再只尋求需要的回應、或者是空中樓閣的問題,而是在建構一個沒有人會再被剝奪或忽略的社會,是故,運用新科技、新工具和策略(new tools and tactics)期能達成所望之目標。」李維特的說法,可以明確地看出第三部門在於解決政府或企業部門不能(或不願)解決的社會問題,從居住的歧視到環境的保護,各式各樣的社會困境,或關乎眾人權益的公共議題,經由第三部門的行動,得以逐步導正、或落實。
根據李維特定義的第三部門,其所強調的重點乃是有別於政府與市場的第三種力量,能夠透視瞬息萬變的世界,掌握剎那閃現的永恆。然而,隨著不同的系絡及其側重之處,使這第三種力量出現各種不同的名詞稱謂,像是國際政府間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s)、國際間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GOs)、非政府組織(NGO)、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自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慈善門(Charitable Sector)、隱形部門(Invisible Sector)、獨立部門(Independent Sector)、免稅部門(Tax-exempt Sector)、公益基金會(Philanthropic Foundation),以及子政府(Shadow State)等。
1973106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產油國家採取提高油價的戰略(阿拉伯產油國於1973年聯合,把每桶不到3美元的原油價格漲至1974年超過13美元,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歐美等先進國家長年因生產過剩而「亂消費」的現象,在這場「石油震撼」中生產和消費呈現失衡的狀態,導致景氣蕭條的後果。1970年代兩次的石油危機,致使歐美經濟遭受嚴重的打擊,國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 Thatcher, 1925-2013)於1979年就任首相後,試圖在其任內(1979-1990)建立「小而美的政府」(Minimal State),推動民營化、並計畫性地精簡公部門,在保守的英國實行一連串的改革計畫,強調自由市場和企業家主義,被稱之為「柴契爾革命」。
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 Reagan, 1911-2004)在19811月的就職典禮上指出:「身處當今的危機之中,政府並非我們身陷困難的解決方案(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顯示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其本身就是問題所在。雷根總統推行供應面的經濟政策,被稱為「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在1980-1990年期間,隨著歐美福利國家所面臨的社會困境(Social Dilemma),造成大量失業人口,使得非營利組織(或稱之為自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成為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制度的支撐要素,更是社會福利推展的原動力。
歐美國家的公部門運作逐漸產生變化,由官僚體、層級節制和僵化的公共行政,轉向市場導向及具有彈性的公共管理,而「非政府組織」(NGO)的概念逐漸被廣泛運用。其中有一種推動國際事務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這類的組織迴避了主權認同的敏感議題,由非官方成員參與,完全自主地倡議有助於未來公共利益的新觀點,像是人權、環保與弱勢群體運動等等的新興議題;這類柔化且政治敏感性較低的國際社會性組織,有別於國際政府間組織和國際企業組織,而形成一種「全球結社革命」(global associational revolution)
檢閱文獻時,知悉第三部門的興起與「革命」、「戰爭」、「社會困境」、「政府與市場失靈」有不可分割之關聯性;爰此,強化第三部門的功能與結構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在面臨非營利社會部門Nonprofit Social Sector)所帶來的挑戰時,可以從本身傳統出發,去尋找應變的良策。」以上指稱的社會部門,也就是本研究指涉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而在20089月金融海嘯之後,因全球景氣低迷造成企業經營困難,致產生「排擠效應」,而使同時擁有社會公益使命及自生財源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簡稱 社企、或SE)角色定義產生變化。「根據香港社會企業總會在20103月的調查報告,在香港超過93%的社企是非牟利機構。」不管採用哪種名稱,詞意為何?第三部門皆有其各自關懷之重點與特色。不管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真正需要考量者,在於面對嚴峻的考驗時,各國基於國情的不同,故應變之道也各有不同,在美國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很可與台灣的解答南轅北轍這也是進行研究時,宜特別注意之處。
孫中山先生論「真平等」時,說:「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馬斯洛在《動機與個人Motivation and Personally, 1954)的需求階層理論」指出,人類動機被安排在需求的層次,從低層次的生理與求生需求,到高層次的靈性需求。當社會困境出現時,為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人本思想」成為公益使命的驅動力;並經由服務輸送以遂行其手段,而達到人道關懷之目的。服務者不僅應該了解其使命目標的意義,更應當清楚關鍵成功因素,乃是植基於公益使命與社會責任,而非盤算援助成本的多寡。本章第一節之一檢索出:「台灣的第三部門郊商』,發源甚早。」係基於互助合作的人本思想,認知服務的對象是人,參與服務者也是人,所需的資源及運作,每個環節皆環環相扣,形成生命共同體。因著公益使命議題的吸引,志同道合之士參與服務弱勢族群(包括個人與小企業),其資源因來自於民間而有充分之自主性,不受政府轄制,得以發展長期議題,迴避國際政治的敏感問題,取得認同俾達到長期倡議之目的,促成資訊社會的策略工具型解決方案,落實於人們需要之處。
本研究的第三部門概念以人為本,以「使命」為先、以「服務」(Service)為其核心,其運作以五環表示,進而發展出「收穫理論」(CROPS),如圖2-1經由服務(Service)以遂行其手段,而達到公益之目的;服務的對象是「又稱「案主」(Clients),參與服務者(Participants)也是「包括NGO之職工、志工及捐助者等,所以擺在五環的上方;所需的「資源」(Resources)及「營運」(Operations)如樹之根,供應養分,故擺在下方。
收穫理論」(CROPS)五環交相運作,係志同道合者因著公益使命議題的吸引,主動參與「服務」弱勢族群;運用民間自主資源以落實長程議題,達到計劃性倡議之目的。雖然五環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卻不同於佛洛依德(Sigismund S. Freud, 1856-1939)認為嬰兒依附父母是因為食物的「麵包理論」(the Cupboard Theory);而是由「人人生而平等」和「我幫你、你幫我」的基礎出發。此外,新興第三部門的自主資源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係資訊社會之最重要資源其能保障在落實使命目標的過程中,降低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使參與者能運作裕如,有效地服務弱勢族群,達成倡議的目標。「收穫理論」為筆者個人的主張,雖經過驗證,但如同本文有些部份係個人經由原創者手中取得之第一手資料,迥異於一般的論述,惟經過批判的過程乃屬必然。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各級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等議題和法案。

參考文獻:
郭立昌(201423-26)。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資訊社會的三股市場經濟思想)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0.html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糾葛)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4.html (資訊社會的困境及其改善)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6.html (資訊社會的發展及其迷思)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35.html  (第三部門之存在及其發展)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ldinvention.blogspot.tw/2018/04/trd.html (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TRD)
http://apec-experiences.blogspot.tw/ (To Meet the Bogor Goal by TES)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 (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tnews.cc/07/newscon66708.htm (談賴清德反貪腐)
http://tnews.cc/07/newscon63381.htm (ETC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
http://tnews.cc/07/newscon56044.htm (APEC科技經濟政策講師)
http://tnews.cc/07/newscon66479.htm (賴來賴去很方便)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https://lindadin58.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丁玲虹在APEC倡議的虛實整合)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經由APEC為台灣開出路)
https://lcipr.blogspot.com/2019/01/tes.html (電子商店系統(TES)及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