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立昌
創業四十多年之後,思及開發每個世代應用的產業和產品,也見過許多國內外的政經領袖,總結感想:「一切都是『政治』。」於是,興起報考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的念頭;撰寫〈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的博士論文,係因為考博士班規定提出「讀書計畫」,立昌針對政博班的學習,預定選取的科目如下:
項
|
科目名稱
|
預期目標摘要
|
1
|
政治學方法論
|
了解政治現象問題的癥結,俾運用適切之研究法提出解決方案。
|
2
|
政治學之發展
|
從政治學的發展對照台灣民主化進程,以進行應用研究。
|
3
|
政治經濟學
|
從動態和靜態研究問題,進而分析公私失靈、通膨與失業等原因。
|
4
|
國際政治理論
|
了解主流的國際政治趨勢、理論和方法,權力的性質與平衡等。
|
5
|
中國政治思想
|
春秋戰國各家思想鳴放,政治與倫理影響後世深遠,值資鑑鏡。
|
6
|
兩岸關係專題
|
自1949年迄今,中國的作為深深影響台灣的政治及經濟發展。
|
7
|
國際談判專題
|
因食安問題重創台灣形象,勢必學會國際談判以重建我國形象。
|
8
|
西洋外交史
|
了解歐洲自海權爭霸至歐盟整合,及二戰後美國成為全球主導國。
|
9
|
法國政府與政治
|
我國在1990年代修憲,從法國的雙首長制反思我國政治的發展。
|
10
|
美國社會
公共議題與理論
|
從Thomas Dye的“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可看出美國社會充滿各式問題,期望能從本課程中進一步了解改善不完美的過程。
|
11
|
兵家政治思想
與治國方略
|
管仲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孫子說:「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蘇洵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皆值得取法。
|
12
|
地方財政
|
本科目在國內外皆為重要議題,關乎創造就業機會,實乃必修。
|
也把「論文方向及大綱」列出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設計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想了想,既然整個論文的輪廓都出現,手中又有充足的「參考文獻」以及第一手的「訪談資料」,乾脆把論文也寫了出來;於是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寫出了近三百頁,經過整理之後,剖成一半,提交出一份132頁的〈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論文,摘要如下:
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ng the Regional Across-border
Organizations to Taiwan
摘 要
政治即生活。古云:「為政勿鹵莽,治民勿滅裂。」治國之道,在順民心而已。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台灣在歷史發展的交叉點錯失自決的良機。且國府軍隊在國共戰爭失利,轉進來台之後,變成所謂的反攻基地,導致民生凋敝。幸好自1965年起,台灣開始實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晦暗的海島初見曙光。而且,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時,由於當年敵我分明,全體同胞都在這塊海島貢獻心力;蔣經國在1972年出任行政院長即宣佈「建設台灣」,鼓勵「國民外交、城市外交、產業外交」穿透國際政治藩籬,並提供有效的工具予私部門,帶動社會繁榮,海島的成果被譽為奇蹟。1989年區域型跨國組織興起,執政者當機立斷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民間有志之士也有機會參與國際事務,金融海嘯後受邀出席APEC高峰會,重申「投資美國促成經濟復興」(簡稱IIA-TES)的倡議,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由於台灣自1996年全民直選總統之後,轉型進入民主開放社會,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論調;演變至今,敵友已經撲朔迷離。同時,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競爭對手更強大到無可對抗的程度。加上台灣從食品安全的問題,看見盤根錯節的政商掛勾,衍生出各種的困境—包括人心惶惶、小企業擔驚受怕,甚至於台灣最重要的資產「誠信」都遭到質疑,台灣的困境實已高於往昔。台灣是個小型經濟體,國際政治之路舉步惟艱;惟新經濟時代各樣的區域型跨國組織紛紛出籠,我國仍需慎選合宜的組織參與,重建信任,突破困境,乃當務之急。本研究從政治學方法論的視角切入,鑑古知今,盼探索未來可能突圍的途徑。
關鍵字:台灣 蔣經國 外交 區域型跨國組織 開放社會
英文摘要:
Abstract
Politics is life. An ancient proverb said that
“Government shall not be reckless, nor be careless to rule the people.” The way
of the state’s governance must be in coordination with people’s desire. When
the World War II ended in 1945, the chance of self-determination was not caught
by Taiwan ’s
people around the intersec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oreover, KMT’s army
transited to Taiwan where
became a “Turn-over Base” for they lost the Mainland’s territory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consequence was to Taiwan in a great recession.
Fortunately, the Authority of Taiwan began to attain effective public policy
since 1965, the dawn light got rid of that darkness from the island. Moreover,
due to the clear sight between the enemy and ourselves, and the whole people on
Taiwan still sow the land with all their hearts and efforts, although the seat
of UN had been replaced in 1971; the outcome of the island still admired as
“Miracle” because Prime Minister Chiang Ching-Kuo reigned the state since 1972,
he declared that “Construct Taiwan”, and also encouraged those “Citizen
Diplomacy, City Diplomacy and Industrial Diplomacy” to penetrate the f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provided the useful tools to the private sector for
thriving the society. Those regional-based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 risen in
1989, the ruler of Taiwan acted decisiv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non-governmental person also got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invited to attend APEC 2009
Summit reaffirmed the advocacy of "Invest in America for the Economic
Stimulus” (IIA-TES) to result the incalculable influence after the
unprecedented financial crisis. Because Taiwan complete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directly in 1996, then turned into a democratic open society to produce various
arguments; it has been evolving to the status of
“friend or foe will not be able to distinguish.” Meanwhile, the fickle n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more than ever, and the powerful rivals are
unbeatable. In addition, the issue from Taiwan ’s
food safety to see the deep-rooted corruption between politician and business,
and that derived a lot of dilemmas—including panic people, fear of small
enterprises, and Taiwan 's
most important asset "integrity" is being questione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aiwan
has been higher than ever before. Taiwan is an economy body of small
scale, the path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serious difficulties; but there’re
divers regional across-border organizations emerging in the era of new economy,
the first priority in our country must choose carefully to take part in the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s for rebuilding trust and overcoming the dilemma. In
this study, reviewing the succeeded experience first, and further by means of
the perspective in political science methodology, hoping that the way of
breakthrough for the future may be explored.
Keywords:
Taiwan
Chiang Ching-kuo
Diplomacy
Regional Across-border Organization on Society
Chiang Ching-kuo
Diplomacy
Regional Across-border Organization on Society
立昌小學畢業考上市立初中,只讀一個月即因家變而輟學創業,維繫家人活下去;幸蒙天佑,經過一年的努力即和美商做成生意,忙碌至無暇待在學校—只能匆匆來去混個第一名畢業的文憑而已,是故,轉而鼓勵晚輩、資助員工,使其無憂無慮地讀書,取得各級學位。但預見台灣未來面對的困境,欲扭轉頹勢,仍得親自動工;因此,每到一地總會就近到校園修習某些課程。年近耳順之年時,認為自己長期從事的「非政府組織」(NGO)事工,需要有系統地整理成一份論文,花了三個學期工夫深入鑽研以下科目:
項
|
科目名稱
|
心得摘要
|
1
|
公共政策
|
比較美國公共政策,發現蔣經國的「統合平衡」政策殊為可貴。
|
2
|
治理與課責
|
公私部門需要第三部門的督促以導引台灣的政經發展回到正軌。
|
3
|
組織發展
|
健全各部門組織發展,喚醒公民意識,鼓勵公民參與政經改革。
|
4
|
組織領導
|
私部門的領導風格與國家領導人的作為,皆能影響社會發展。
|
5
|
政府行政與立法
|
憲法規範以分權原則進行政治權力配置,及「半總統制」的問題。
|
6
|
第三部門與政府
|
研究公私整合架構之協力治理而深入了解跨領域、跨部門合作。
|
7
|
資訊社會
|
經由本科目回顧社會的變遷和資訊社會的形成,獲益甚多。
|
8
|
資源募集
|
經由理論到實例的探討了解資源募集對組織發展的決定性影響。
|
9
|
非政府組織
|
長期參與這項事工,從學術的層面認識更多這方面的角色與功能。
|
10
|
第三部門管理
|
經由研究各種型式的NPO和NGO了解社會面向及其管理。
|
11
|
人力資源管理
|
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探討治眾如治寡及因材因地制宜之道。
|
12
|
質化研究
|
本課程的淬煉提升了方法論的實際運用,以及強化寫作能力。
|
13
|
量化研究
|
社會科學原難以量化,從數字卻可輔助了解整個社會發展情況。
|
研究的目的在於整理資訊社會形成的來龍去脈,但三個學期的MPA課程,即使修習13個科目,撰寫長達二百多頁的〈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論文,依然意猶未盡。故期能進一步從《政治學》的角度,融和實務與學術,找尋出解決台灣困境之可能途徑。
立昌曾經以數十年工夫發展自然科學,創造數千種精密產品—包括「動力晶片、AV端子、衛星接收器、傳智卡及其非接觸式感應交易讀取裝置、使用晶片卡能雲端運算的自動販賣機」等等,卻造成物慾橫流,自招禍害;原本倡議的造福普通老百姓竟適得其反。當前往翠山莊拜訪時,除了從李前總統登輝口中瞭解蔣經國先生培育國家菁英、在內憂外患中落實國家政策的作法之外,獲贈二十餘本書—從《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條件》到《21世紀台灣往哪裡去》;李前總統殷殷囑咐:「和眾人有關的事要想遠一點。」並表示:「台灣在20世紀完成第一次民主改革,現在應持續『第二次民主改革,就是要改善和落實地方民主。』但改革永遠會受到旣得利益和保守觀念的抵抗,改革必須靠人民的熱情。因此,改革要從人民切身的問題開始,而切身問題多數也是地方問題,所以目前充滿不公不義的地方政治,恰是第二次民主改革最理想的出發點。」不過,個人認為仍應從「治心」開始,教育則是其切入點;MPA乃是為未來教育志業奠基,從溫故知新的過程中,醞釀改善不完美社會的可行性方案。
吾人少年時期喜讀《美國偉人傳記》,嘗試學習各人所長,其中卻無一黑人,即便在台美斷交時親履斯土,發現黑人的社會地位仍低;金恩 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即使反種族隔離抗爭,獲得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卻未被列在傳記中。但金恩 博士的犧牲,德州南方大學黑人高教理念的延伸,使得黑人不斷地蛻變,美國終於在金融海嘯後出現黑人總統—令人確信「教育」不僅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家庭、宗族,甚至於國家民族的走向與興盛。此外,吾人嘗讀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主缪鐸(Gunnar Myrdal, 1898-1987)的巨著《美國的困境》(An American Dilemma, 1962),其見解改變歐美對「階級」、「種姓」的看法,影響近代民主政治之發展。吾等當汲取前人以生命轉化的文字為師,戮力以赴,期能建構改善社會問題的途徑。
回顧20世紀下半葉的台灣史,自從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轉進來台之後,即面對國際政治空間遭受壓縮的問題,幸好公部門自1960年代出現幾位優秀的政務官,逆勢仍得前進。而退出聯合國後,蔣經國 先生以宏觀的作為,穩定幣值及物價、建設台灣,使台灣「從進口替代邁向出口擴張」的時代,建構整體政經的基礎,使繼任者能持續改革,成為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
立昌在創造精密工業、電子零件等產業,以及相關應用技術、加工工法與自動化機械期間,適逢台灣向上提升期,深知台灣產業的優勢所在。可惜,自公元兩千年以降,個人主義盛行,貪腐橫行,立昌奔波於途為台灣開出路,卻被截斷回家的路;倘若未爆發「假油事件」(2014年),某些無良商人的自利毀國行徑仍然被視為英雄崇拜。台灣在公私失靈的狀態下,已面臨比退出聯合國更嚴峻的考驗。是故,個人不得不改變想法及作法,重新審思我國未來的政經走向,探討理性工具帶來的問題,盼能將個人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
遭貪腐搗巢之後,不得不捨去許多身外之物,清除時,看見經國 先生當年(1977/1/25 )的贈語:
最猛的風浪、汨沒不了一個有信心的人;
最大的障礙,阻擋不了一個有勇氣的人;
最逆的環境,困擾不了一個有抱負的人;
最難的任務,壓抑不了一個有擔當的人;
最苦的遭遇,折磨不了一個有志氣的人;
最狠的敵人,打敗不了一個有決心的人。
記得1971年退出聯合國時,人心惶惶,翌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旋即發佈「十大建設」,有謂「好大喜功」者、亦有謂「會拖垮反攻基地」;食國家俸祿者常來鼓吹移民之風,我們卻兀自在台南永康建廠,沒想到一場豪雨沖垮廠房靠鹽水溪的堤壩,搶修時引來蔣院長。即使有不同調者,但在那個危機四伏的年代,仍有公私部門努力在這塊土地耕耘。研究「政府行政與立法」時,老師問曰:「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制孰佳?」台灣在1972-1977年間,有權有責的「內閣制」翻轉了台灣,這與官位雖有關聯,但我更相信這與「信心、勇氣、抱負、擔當、志氣、決心」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而且,蔣經國鼓勵「國民外交」,使我們在政府外交節節敗退之際,從姐妹市的互動、參與城市會議,得以為台灣開出路,這個題目仍值得深入探討,畢竟海島型的政經發展仍需要國際貿易支撐,國際友人的支持提高我國的勝算。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之前,即提倡「道德情操論」,揭櫫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以商業活動為手段來提升國家的力量,同時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與收入。據悉,亞當斯密這位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的教育家,自1772年至1779年辭世之前,仍不斷地修正其《道德情操論》,期望為人類演進尋找最佳途徑。
前副總統謝東閔曾經說:「只要有個好政策,老百姓就知道怎麼做。」又說:「小康計畫就是個好政策,是國家不花錢的重大建設。」《莊子》的〈田子方〉提到周文王,迎姜子牙而授之以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於國,看見『列士壞植散群』(不結黨營私)、『長官者不成德』(執政者不居功諉過),而且諸侯無二心。」善政者懂得適才適用;然而,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政經情景每下愈況,以迄至今「食安問題」重創台灣的國際商業形象,乃是吾人因緣際會、貢獻長年累積經驗的良機。
過去兩年,經由「行政管理暨政策」的淬煉,使得經驗逐漸與學術融合;而個人初步了解的結論:政博的領域相當寬廣,不過,滄江之水也僅能汲飲一瓢;是故,論文的未來方向,仍承繼碩論〈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針對台灣在蔣經國主政時期所面對的困境,施行有效的政策,鼓勵民間有志之士參與締結姐妹市,發展國民外交、城市外交及產業外交,以台灣的優勢—民間的誠信和彈性,協助國家突破國際政治空間的封鎖,擬訂題目〈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深入析探。古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台灣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屹立不搖;經歷1990年代政治轉型,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屹立不搖—可以看見國家領導人提出有效的公共政策,得以促進經濟發展,公私部門合作互補,創造經濟奇蹟,更獲得國際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gtinton)稱譽為「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台灣有其彌足珍貴的政治經驗,個人相信鑑古知今,善用台灣往昔的成功經驗,融入資訊社會的優點,仍能找到我國向上提升的出路。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部長和領袖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人工智慧、資通訊科技…」等議題和法案;著有「見證台灣四十年、為下一代開出路、公義的經濟社會、社會責任…」等書。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慟失良師 李登輝)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31.html
(心靈導師 李登輝)
郭立昌的論文: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21.html
(商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