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立昌
出生於蘇格蘭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認為:「“Economy” (經濟)是神的工作。」
經查老舊的詞典,「economy」不僅譯為「經濟」,還有「神的旨意」和「天的法則」等等意思;再從字源去查,可以發現「ec」有指「自然環境」和「教會(ecclesia)」的意含,「on」在上,「om」是「無所不知(omniscience)」,「y」則是「神(YHWH, Yahweh)」;所以說:「Economy (經濟)是神的工作,還蠻有道理的。」
經上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即是神,這道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約1:1-3) 古云:「道法『自然』。」(道德經25) 自然者,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人生之道,順其自然而已。
摩西說:「得貨財的能力來自於神(The Lord your God who gives you the ability to produce wealth)。」(申8:18)箴言有云:「敬畏神是知識的開端。」(箴1:7) 神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以知識使深淵裂開,使天空滴下甘露。(箴3:19-20) 拙作《W型社會》引述道:「要敬畏神,聽從祂智慧的訓誨。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他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他的道是安樂;他的路全是平安。」而且,你要以智慧所得的財物尊榮你的神(Honor the Lord with your wealth),進而促成「人民有工作、企業有盈利、政府有稅收」三贏的W型社會。(郭立昌,2007d:35)
社會是人類群居之處,為了生活,自然而然地出現交易買賣的活動—隋朝的王通說:「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文中子・禮樂篇) 後人遂將「經濟」此詞與交易買賣活動作聯結,也成為「為政與治民」的同義詞,進而有了「經濟指維繫社會生活之必需的生產、消費、交易等活動」之說法;並且把西方的「economy」譯為「經濟」。
長亞當斯密11歲的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認為:「在所有社會中,最古老也是唯一自然的社會是『家庭』,家庭堪稱政治社會的原始模式。」(社會契約論) 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1908~2001)以「修齊治平」為其創設的實踐大學之校訓,他說:「修齊治平係取自《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而『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其但率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盧梭的觀點是:「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性是『善』的,而現存社會的人性是『惡』的;因此,假如能為人造就新而適合『人性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上回復自然』。」
春秋時代的管仲(725-645 BC)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可算是較早及知名的經國濟民文獻;其強調務在四時(春夏秋冬),因為四時必須與大自然環境合其節序,知其徒守其紀,則財生倉亦盈。
古人說:「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莊子‧則陽) 為政和治民就像種稻那樣,必須小心謹慎,否則收成時就知道結果了;把經世濟民的道理用「農耕」比喻之,著實巧妙。
一般人都知道亞當斯密的巨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影響後世人類社會的交易活動甚巨,比較少人知道他著墨最深的另一本著作是《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縱觀亞當斯密一生,歸納其主要的興趣有三方面:「一是政治哲學 (Political Philosophy),二是倫理學 (Ethics),三是經濟學 (Economics)。」
亞當斯密於1751年擔任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授,他的「道德哲學」授課內容有「政治經濟學、倫理學、修辭學、法學」等等,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其中有些部分就是他的授課內容。
可見西方的經濟學與倫理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為經濟關係的深刻變革必然帶來倫理關係的重大變動;倫理學涉及「善」與「惡」的論述。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No one is good—except God alone )。」(可10:18) 從而引伸出「經濟是神的工作」的確有其道理。
18世紀後半期,英國正處於從商業資本轉向產業資本的關鍵時刻,亞當斯密體悟出:「市場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市場參與者卻只是盤算著本身的利益—因為『自利』是人類的天性,所以經濟學必須輔以倫理學的參與。」爰此,《道德情操論》從道德的高度、從對個人與社會的福祇出發,強調「同情說(利他)、德性論、道德準則、道德評價論」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影響,進而指出「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必須以『利他』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利他主義(Altruism)是一種善的表現(Philanthropic),當然是神的工作。
教了13年書之後,亞當斯密辭去了格拉斯哥大學的教職,花了很長的時間遊歷歐洲各國,在法國認識了許多知識份子的菁英—可能曾經和盧梭切磋過政治經濟社會的問題及見解,搜集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亞當斯密回到蘇格蘭之後,又花了十年專注於撰寫他的巨著《國富論》—又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於1776年出版。
社會的變革,源於人們期盼脫離困境進而改善生活的渴望,必會涉及經濟發展。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把複雜的社會現象,歸納整理出經濟學原理,幫助後進學習觀察社會的方法。台大教授張清溪說:「我們從《國富論》中,除了尋找西方社會科學的根源外,還可以當作經濟史來學習;亞當斯密分析任何問題,幾乎都從『原始』社會的歷史變化開始陳述,從中解釋其間的經濟意義。」
論到原始這個層次,經上說:「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來尊榮你的神。」(箴言3:9) 首先,財物來自於勞動所得的工價;其次,初熟的土產則來自於耕耘所得的成果。財物和初熟的土產二者皆與「工作」有關—神恩賜人們工作,人們則以工作所得來回報神的恩澤;人與人之間也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亞當斯密說:「『利他』和『利己』同樣是人的『天性』,只有社會成員都以利他當作行為準則時,社會才有和諧/安定和進步;而且通過市場機制發展經濟時,仍得經由這兩種天性來達到『利益的天然一致』。」進一步闡明經世濟民乃是神的工作。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觀察其身處的十八世紀歐洲社會現象,從「論分工」到「論不同國家財富增加的過程」,包羅萬象;在此將其整理出三點來檢析:「一是勞動者與地主,二是附加價值與金錢遊戲,三是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一、勞動者與地主:
亞當斯密在論「勞動」時,指出勞動的產出物,構成勞動的自然報酬或自然工資;在土地私有與資本累積之前的原始社會階段,勞動的產出物全部屬於「勞動者」本人,既沒有地主,勞動者不必向雇主支付勞動成果。但「土地一旦變成私有財產」,「地主」便會向「勞動者」要求分得勞動成果的一部份,同時地主要求的地租變成需要土地勞動者之沉重負擔。勞動者在收成之前,很少足夠的資源維持其日常生活所需,通常需要雇主墊付。
亞當斯密又指出:「對任何的『商人』而言,他作生意的根據地在什麼地方,大致上是無關緊要的;商人隨時可因某些因素而撤走其資本,及其支持的所有活動,跑到另一個家重新開張。」亞當斯密的觀點透露「商人無祖國」的概念;不過,亞當斯密同時也強調「道德倫理」在資本運作中的重要性。亞當斯密宣稱,在資本主義體制裡,個人依照他們自己的利益行動時也會「提升共同體的利益」。但資本家進行資本移動時,遺留下來的就是「失業」問題;從勞動者失業造成失去收入進而產生家庭問題,逐步衍生為社會問題,甚至於演變成世界的問題。英國的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在1782年製作出精巧的蒸汽機,啟動了工業革命,促使紡織業到各種產業從手工進入機械化生產,降低了人工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失業問題,同時也反映出資本家謀取「私利(self-interest)」的肆無忌憚,可見英國社會的困境(Social Dilemma)發源得比其他國家還要早—而這樣的困境至今依然輪迴不已。
經上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命記 25:4) 做工的,得工價是應該的;然而,過度物化的世界,卻經常看見透過權錢掛勾遂行弱肉強食的違反天理事件,導致「好好鋤耙吊半壁」的後果。俗話說:「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觀察這些年來天災不斷的緣由,應該是肇自人禍。既然「經濟是神的工作」,人就應該循道而不貳,則天就不能禍;若背道而妄行,則天也不能使之吉。
二、附加價值與金錢遊戲:
亞當斯密論到「附加價值」時,說:「當商品經歷的『加工層次愈多』時,其『利潤愈高』。後一步的利潤會高於前一步,因為後一步根據的資本必然大於前一步。」換句話說,任何的產品,都必須不斷地改變進貨的形狀,才能賣得好價錢,但相對的投資額會提高。這說明亞當斯密看重的是「正經事業」—必須經過「多次加工來創造價值」,並非拿著「貨幣」當產品來進行「金錢遊戲」,不但不合「道德規範(Code of Moral)」,更會造成社會的不公義—最大的受害仍是基層的勞動者。
2009年,有兩國領袖邀請筆者赴APEC領袖會議(CEO Summit)貢獻「重建全球經濟」之道;各國政經領袖提到去年(2008)的「金融海嘯」,肇因於「千分之四的每日風險值」—就是華爾街的玩家們聘用高能物理學系畢業的高材生設計出吸金大法,而只剩下一種「不必改變形狀的東西」符合條件—就是「錢」(又稱 貨幣,monetary),於是大家開始玩起「金錢遊戲」。尤其是,資通科技產品的發展,簡化了「趨勢分析」,助長了金錢遊戲的盛行。2007年就從房貸到垃圾債券都能包裝成金融商品賣出去;當買方還弄不清楚買的到底是什麼時,資本主義毀滅性的災難即已經降臨,金融海嘯餘波蕩漾,後遺症至今猶存。新加坡APEC各經濟體探索金融海嘯的根源,追溯到「千分之四的每日風險值」—若這是個「果」,那「因」則在於物理學家的「失業」—他們也因為失業而被網羅進入華爾街,成為「道德危機的製造者」。
回顧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從政治哲學深入析探社會結構,而把「倫理學」安置在其著作之中,強調商人追求私利的同時也應當重視「道德情操」,特別強調:「商品必須經歷『加工層次愈多』才能創造『附加價值』。」並非直接拿著貨幣當作「商品」來進行交易活動。
三、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對商品價格作了「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區分,他對自然價格作如此之定義:「當某種商品的價格,按照『自然報酬率』,恰好足夠支付所有栽培、製作,直到上市的土地地租、勞動工資與資本利潤時,那麼該商品可說是按它的『自然價格』出售。」
對於任何商品而言,市場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兩種數量間的比例,一是實際上市的商品數量,二是那些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買者所需求的商品數量。後者可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量則是「有效需求量」—因為這種有效需求量才促使商品帶到市場來賣。當商品的上市數量小於有效需求量時,有效需求者便得不到他們全部需求的數量,造成他們願意出較高的價格來購買,買方的競購之下,就會造成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反之,當上市數量大於有效需求量時,上市的數量便無法被吸收,造成賣方的競爭,如此就會造成市場價格滑落,而低於自然價格。
是故,當「產量大於有效需求量」時,產品數量便無法全部賣給那些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買者—這「必造成賤價出售」的結果,亞當斯密因此作出結論:「獨佔是優良管理的大敵。」而且自然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時,將會導致壓縮自然工資,造成勞動者的收入減少,甚至於失業—這也會牽動社會財富是否處於進步、停滯或衰退的局面。
最近,走進傳統市場裡,都可以看見一斤十元的香蕉—新台幣20元可以買到十條以上的香蕉;水果攤的老板說:「『生產過剩』造成這種情況。」市場價格完全「無法支付所有栽培、製作,直到上市的土地地租、勞動工資與資本利潤」,也真的需要一種凌駕凡人的力量來導正這個困境。
漢朝文景之治的政治家鼂錯說:「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論貴粟疏) 高高在上的好皇帝,人民不會挨餓受凍,不是他替人民耕種或織衣,而是要拿出一個好的政策。
檢析以上三點之餘,再來看亞當斯密於晚年仍然持續修正的《道德情操論》,他說明:「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生存,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互相幫助;在人們能夠『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但就算沒有相互關愛,依靠大家的共識,社會仍然可以由一種類似商人之間的關係來維持,可以依靠徹底功利主義的『互惠』行為而延續下去。可是,如果人們總是互相打擊和傷害,社會就不可能存在下去,注定要毀滅。」
有鑑於現代社會的需要,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fi Anan)在「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而成為新興的浪潮。全球盟約分為「人權、勞工、環境、反貪腐」四大部份,建議企業應遵循下列十大準則:「1.人權部份:(1)企業尊重國際人權,(2)企業應確保不違反人權;2.勞工部份:(3)集會結社之自由,(4)消弭強迫性勞動,(5)有效廢除童工,(6)消弭職場上的歧視;3.環境部份:(7)採取環境挑戰的預防性措施,(8)企業應善盡維護環境的責任,(9)鼓勵發展環保科技;4.反貪腐:對抗一切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進而衍生出「ESG (環保/社會責任和治理)」等延伸性的概念,希望優質意識能夠提升。
APEC 2013領袖宣言特別重申CSR的重要性。惟泛指私部門的營利事業(Profitable Firms)仍以追求高利潤、低成本為鵠的,罔顧社會責任的事件依然層出不窮。是故,以社會公益使命目標為前提的「社會企業」,因為組織的成員在創業之初即有「公共利益」、「社會服務」的共識,其遵守道德情操的營益模式應運而生。社企所提供的自主財源,支援非政府組織,更能自主地發展其長程的公共議題,落實使命目標。
OECD(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對社會企業的詮釋並不只是「非營利組織」,而是新興第三部門的其中一環,達成以社會公益使命目標為鵠的之企業,迥異於「唯利是圖」的私部門。社會企業首重「社會責任」,從《聖經》中可以看出摩西對社會責任的詮釋:「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不可苦待寡婦和孤兒;我民中有貧窮人與你同住,你若借錢給他,不可如放債的向他取利。」(出埃及記22:21-25)因此,社會企業與靈性又有相當的關聯性,當個人的「道德情操」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其手中所為必是充滿罪惡。而當毫無道德觀念時,其手中的利器,更可能流無辜人之血。而這早在1998年台北召開的APEC-IBIZ會議中即提及建立「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道德即其中的核心元素,源自於「信仰」—心中有神,敬畏神,才會戒慎恐懼,才不致於不擇手段地追功逐利。又因有信仰才懂得「愛人如己」、「人溺己溺」的道理。定位清晰了,「社會企業」這個模糊的概念開始聚焦,較易令人辨識。
不過,現有法律和經濟學的文獻裡,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了「社會企業」—即使其成員已經理性地提出積極性和規範性的觀點,並在「尋利 (profit-seeking)」與政府兩個部門之外,迄今已產生些許的果效,亦使社會成員了解社企的角色及其作用。特別是在經濟性與學術研究的領域有一種傾向,來看作為機構的社企(SE)所遭受制度忽略的程度—因為社企若不是被視為是「任意歷史進程 (Arbitrary Historical Processes)」的產物,就是被視為是「道德性質」的投資,即使社企造已超越了「單純的功利性 (Utilitarian Concerns)」。
本研究認為,應視社會企業為一個在「經濟社會需求 (the Needs of Economic Society)」相對明確的合理回應。未來,相關監管法令應當是立法者該檢討及改革之重責大任,俾確保神的工作—「經濟 (Economy)」能滿足社會需求,進而提升優質意識,成為世界文明進程中有益的引導。
參考文獻:
Smith, Adam (2003). The Wealth of Nations . New York: Bantam Classics.
郭立昌(2007d)。W型社會。台中:磐虹。
郭立昌(2008)。社會責任。台中:磐虹。
郭立昌(2010)。公義的經濟社會。台中:磐虹。
郭立昌(2014)。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領袖和部長會議促成「反貪腐、人工智慧、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資通訊科技、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等議題和法案。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6304796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97061 (VISA等企業引用)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07468 (Entry security device)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k-horn-science-inc.html (K-Horn Science Inc.的由來)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0.html (社會責任宣言)
http://wtgtintwn.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html (衛星支援倡議)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html (見證台灣五十年)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s://lindadinkh.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html (六祖法寶壇經與我)
http://wtgtintwn.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html (郭立昌論科技力)
http://pkoldstory.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 (郭立昌談心經)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 (郭立昌論國際移動能力)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郭立昌創造的資訊社會)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郭立昌論醣烴之爭)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3.html (倡議型NGO與國際交流平台)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岡山海軍航空廠)
https://plckbooks.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html (為下一代開出路--從精密工業到微奈米科技)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動力晶片的發明)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0.html (動力晶片的初階應用)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2.html (動力晶片的發展)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慟失良師 李登輝)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31.html (心靈導師 李登輝)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讀書多 身體疲倦)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25.html (君子謀道不謀食)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平安金卡)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聆聽聖靈細微的聲音)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學習半途而廢)
郭立昌的論文: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資訊社會的三股市場經濟思想)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9.html (經濟活動與社會鑲嵌)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0.html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糾葛)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1.html (從科技掛帥至統合平衡)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4.html (資訊社會的困境及其改善)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6.html (資訊社會的發展及其迷思)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35.html (第三部門之存在及其發展)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3.html (倡議型NGO與國際交流平台)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21.html (商品的價值)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郭立昌的博士論文—參與區域型跨國組織對台灣的影響)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14.html (郭立昌的博論之研究背景)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57.html (郭立昌的博論之研究動機)